科大讯飞吴晓如:在技术支撑下,成就每一个因材施教的梦想
来源:互联网7月10日,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行业主题论坛举行,全球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、业界精英、教育工作者等有识之士云端汇聚,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动能。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应邀出席了“探索智慧教育新家园实践路径——科技向善,智慧协同”圆桌会议,与专家们共同探讨如何以信息技术引领教育模式变革,共创智慧教育新家园。
以下根据吴晓如发表的内容整理,略有删减——
主题一:如何理解教育领域的“科技向善”
首先,技术本身必须要向善。一个不向善的技术走不远,会很快就被社会所抛弃,或者说会被限制应用在非常小的范围里。具体到教育领域更是如此,一个不向善的技术,过不了一段时间必然就会被教育的应用所抛弃。
第二,参与教育的工程师们需要了解教育的本质,把技术应用到解决刚需上来。教育本身是比较复杂的领域,如何让技术在应用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与意义,比如实现“因材施教”,比如将优质资源辐射到更大范围进而推动教育均衡,需要大家在做技术的时候,就思考怎样把技术应用到解决这些刚需问题上来。
第三,政府要引领。教育存在“不可逆”的特性,一旦技术应用在不好的层面,可能会伤害到学生。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,政府要通过制定一些规则来防止技术被不正当使用。
主题二:如何做好智慧教育发展中的“协同”
“协同”这个词特别好。如果在教育领域孤立地使用技术,可能会强化一些本身我们不太认同的教学模式,产生新的问题。比如现在社会发展变量非常多,本来我们希望培养出具有更强应变能力的人才,但如果因使用技术强化了一些教学模式,就可能会适得其反。
如何做好“协同”?首先,要做好“人机协同”。要通过师生与新技术应用之间的协同,切实地帮助师生减负。如果师生都处于负荷非常大的状态中,那么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是很困难的。所以,如何通过人与机器的协同,把老师一些量大而重复的工作减下来,把学生很多重复的刷题省略掉,把师生的负担都降下来,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探索的前提条件。
第二,基于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有效组合,已经为很多协同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。比如教与学的协同,像课前预习、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这三个教学环节之间,如果没有数据作为纽带的话,就是比较孤立的教学行为,原来这个协同主要靠老师的主观经验,现在通过数据、通过互联网的连接,协同才有了更科学的可能,老师也可以更好地“以学定教”。
同时,在这种协同的过程中,只通过技术企业一方来做也很困难,所以科大讯飞近几年发布了很多课题,并希望通过这种课题的链接,与政府方、学术研究圈等一起来探索。
第三,要实现因材施教、个性化学习,需要协同。单纯靠机器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很困难,优质的资源必然是由老师、专家们产出的,必须融合大家共同的力量在技术应用中协同起来,才能为师生提供有效的因材施教方案。
所以,无论是在降低工作量、释放学生潜力,还是在一些新模式的产生、因材施教方案的促生方面,协同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。
主题三:实现智慧教育的新路径有哪些?
第一,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打扎实。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,也包括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“新基建”。其实现在仍然存在很多教育数据孤岛,比如教学的数据是不是都能给到管理去用,课堂的数据是不是都能给到学生回家学习去用。只有把基础打扎实,才能把智慧教育的新家园建设得更加稳定、可靠。
第二,场景尝试。场景分两个方面,有一些是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的。比如语言学习,在很多偏远薄弱地区,因为师资等原因,语言教学的发展水平还非常低,但现在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已经可以把它做得很好。还有一些场景,它在应用新技术时是需要新模式的支撑的。
第三,新模式支撑。也就是说需要将技术应用与教学方法形成深度融合。比如在今年为实现“停课不停学”而进行的在线教学中,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“在线不在状态”的现象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?科大讯飞与很多学校合作进行尝试,总结出了“7步教学法”,把整个教学过程拆分成结构化的步骤——进门测、新授课、互动测、出门测、A.I.作业、1对N答疑、“可视化报告”等,并在其中加入机器自动评价的元素。通过这种新模式实现人与机器的协同以后,发现学生在线不在状态的比例大幅减少了。像这种新模式,是需要在不同的场景里不断尝试的。
总结本次会议的主旨及感受,吴晓如表示:在技术支撑下,发现每个人的特点,成就每一个因材施教的梦想!